DB3203∕T 1060-2024 甘薯育苗技术规程(徐州市)
ID: |
9BD6A43C78BD43CD8EC791F99F5F8FB1 |
文件大小(MB): |
0.34 |
页数: |
7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4/9/3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65.020.20,CCS,B 05,3203,徐州市地方标准,DB 3203/T 1060—2024,甘薯育苗技术规程,Code of practice for seeding of sweetpotato,2024 - 07 - 31发布,2024 - 09 - 01实施,徐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 3203/T 1060—2024,I,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苗床准备 1,4.1 育苗方式 1,4.2 育苗设施 1,4.3 苗床类型 1,4.4 苗床选址 1,4.5 苗床建设 2,5 种薯准备 2,5.1 品种选择 2,5.2 种薯选择 2,6 排种 .2,6.1 排种时间 2,6.2 排种方法 2,6.3 种薯消毒 2,7 覆土和覆膜 .2,8 苗床管理 2,8.1 排种到出苗阶段管理 .3,8.2 出苗后的管理 .3,8.3 采苗前的管理 .3,8.4 采苗后的管理 .3,9 采苗 .3,10 病虫害防治 3,11 档案记载 3,附录A (资料性) 甘薯育苗生产管理记录 4,A.1 甘薯排种和出苗记录 .4,A.2 育苗棚管理记录 4,DB 3203/T 1060—2024,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徐州中农薯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成玲、马居奎、唐伟、陈晶伟、高方园、杨冬静、谢睿寰、孙厚俊,DB 3203/T 1060—2024,1,甘薯育苗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确立了甘薯育苗的程序,规定了苗床准备、种薯准备、排种、覆土和覆膜、苗床管理、采苗、病虫害防控阶段的操作指示,描述了过程记录追溯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徐州地区甘薯育苗,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7413 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 1200—2006 甘薯脱毒种薯,NY/T 3536 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排种 planting,将种薯按照一定的密度排列在甘薯苗床上的一种种植方式,4 苗床准备,4.1 育苗方式,根据生产需求选择设施育苗或露地育苗,4.2 育苗设施,育苗设施有越冬暖棚、塑料冷棚等。越冬暖棚的结构参数为东西长度60 m~80 m,南北跨度10 m~12 m,脊高3.5 m~5.5 m;冷棚的长度为40 m~100 m,跨度为6 m~12 m,脊高为2 m~4 m,4.3 苗床类型,育苗苗床分为普通苗床和控温苗床两种类型,4.4 苗床选址,应选在地势高且平坦、排灌水良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和靠近水源、电源、管理方便、交通便利的3年以上未种植过甘薯的地块,DB 3203/T 1060—2024,2,4.5 苗床建设,4.5.1 普通苗床,苗床宽1.0 m~1.2 m,苗床深13 cm~17 cm,床底平整。施硫酸铵50 g/m2,过磷酸钙60 g/m2,硫酸钾40 g/m2,或用腐熟的农家肥1.0 kg/m2~1.5 kg/m2作为基肥,基肥应与床土充分掺拌均匀。使用的化学肥料应符合NY/T 496的要求,4.5.2 控温苗床,苗床宽1.2 m~1.3 m,深度13 cm~17 cm。床底排电热丝或加温水管,“Z”型铺设,间隔10 cm左右,中间略疏,两边稍密,上铺2 cm~3 cm厚细土。基肥方法与普通苗床相同,5 种薯准备,5.1 品种选择,根据生产实际选择适宜徐州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商品性好、市场接受度高的甘薯品种,5.2 种薯选择,种薯应按GB 7413的规定,经产地检疫合格并符合NY/T 1200—2006中的种薯质量要求,选择无病、虫、伤斑,薯块单重150 g~250 g的种薯,6 排种,6.1 排种时间,春薯选择越冬暖棚控温苗床,排种时间一般在2月底~3月初。夏薯选择冷棚普通苗床或露地育苗,排种时间宜在3月下旬~4月下旬,6.2 排种方法,可选择畦排或垄排,将大、小种薯分开平摆,保持种薯上部在一个水平面,种薯间距2 cm~4 cm。畦排用种量为12.5 kg/m2~15 kg/m2,垄排用种量为10 kg/m2~12.5 kg/m2,6.3 种薯消毒,排种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700倍液均匀淋湿种薯,晾晒5 min~10 min,7 覆土和覆膜,消毒后,覆土以填满种薯间隙而不掩埋种薯为宜,浇透水。苗床表面无积水后,在种薯上均匀覆盖细土,厚度2 cm~3 cm,并覆盖地膜。春薯育苗覆膜后可根据温度、用苗时间等在苗床上方搭建拱型支架,加盖塑料棚膜,8 苗床管理,DB 3203/T 1060—2024,3,8.1 排种到出苗阶段管理,排种后应保持28 ℃~32 ℃床温,直至出苗。种薯出苗前,应封严薄膜,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70%。出苗后应及时破膜或揭膜,8.2 出苗后的管理,苗高10 cm时将苗床温度降至25 ℃。注意……
……